【冷露无声湿桂花的出处】一、
“冷露无声湿桂花”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。这句诗描绘了中秋夜晚的静谧与清冷,通过“冷露”和“湿桂花”的意象,营造出一种孤寂、思乡的氛围。该诗是唐代中秋题材的代表作之一,语言简洁,意境深远。
以下是对“冷露无声湿桂花”出处的详细分析与整理:
二、表格:关于“冷露无声湿桂花”的出处信息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诗句 | 冷露无声湿桂花 |
| 出处 | 唐代·王建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 |
| 作者 | 王建(约768年-835年),唐代诗人 |
| 诗歌背景 | 中秋夜,借景抒情,表达对友人杜郎中的思念 |
| 诗句释义 | 冷清的露水悄然打湿了桂花,渲染出夜晚的寂静与凄凉 |
| 诗歌风格 | 清淡含蓄,情感真挚 |
| 诗歌地位 | 唐代中秋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|
| 相关诗句 | 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?”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冷露无声湿桂花”一句,虽未直接提及月亮,但通过“冷露”和“桂花”的描写,巧妙地暗示了中秋之夜的环境。桂花在秋季开放,常与月光相伴,成为文人笔下的常见意象。而“冷露”则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清冷氛围,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。
王建作为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,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,这首诗正是他抒发思乡之情的代表之作。
四、结语
“冷露无声湿桂花”出自王建的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,是一句极具画面感和情感深度的诗句。它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,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与情感的细腻观察。通过这一句诗,我们可以感受到中秋节特有的宁静与思念之情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