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时三刻是什么时辰】“一时三刻”是古代中国用来表示时间的一种说法,常见于古籍、文学作品和民间口语中。它并不是现代标准时间单位中的“1小时30分钟”,而是根据古代的计时方式来计算的。了解“一时三刻”到底指的是什么时辰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与时间观念。
一、什么是“一时三刻”?
在古代,一天被分为12个时辰,每个时辰为现在的2小时。而“一时三刻”则是对时间的一种描述方式,其中“一”指一个时辰,“三刻”指三个刻度。
古代的“一刻”是1/100日,即现代的14.4分钟。因此:
- 1时辰 = 2小时 = 120分钟
- 1刻 = 14.4分钟
- 3刻 = 43.2分钟
所以,“一时三刻”= 2小时 + 43.2分钟 = 2小时43.2分钟,即2小时43分12秒。
不过,这种计算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并不常见,更多时候“一时三刻”是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表达,用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或事情发生得突然。
二、传统时辰对照表
| 时辰名称 | 对应现代时间 | 备注 |
| 子时 | 23:00 - 01:00 | 夜间最深时 |
| 丑时 | 01:00 - 03:00 | 鸡鸣之时 |
| 寅时 | 03:00 - 05:00 | 黎明初现 |
| 卯时 | 05:00 - 07:00 | 日出之时 |
| 辰时 | 07:00 - 09:00 | 朝阳初升 |
| 巳时 | 09:00 - 11:00 | 晨光渐盛 |
| 午时 | 11:00 - 13:00 | 正午阳光 |
| 未时 | 13:00 - 15:00 | 午后时光 |
| 申时 | 15:00 - 17:00 | 黄昏前 |
| 酉时 | 17:00 - 19:00 | 夕阳西下 |
| 戌时 | 19:00 - 21:00 | 夜幕降临 |
| 亥时 | 21:00 - 23:00 | 人静夜深 |
三、“一时三刻”的实际含义
虽然从字面来看,“一时三刻”是2小时43分左右的时间长度,但在日常语言中,这个说法更常用于比喻“很短的时间”或“迅速发生的事情”。例如:
- “他只用了一时三刻就解决了问题。”
- “这事儿一时三刻就能办完。”
这种用法更偏向于口语化和文学性,而非精确的计时方式。
四、总结
“一时三刻”是古代时间单位中的一种表达方式,其本意是“一个时辰加三个刻度”,换算成现代时间约为2小时43分。但随着时代发展,这种说法更多地被用于形容时间短暂或事件发生迅速。了解“一时三刻”的真正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习惯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一时三刻 | 一个时辰加三个刻度 |
| 一时辰 | 2小时(120分钟) |
| 一刻 | 约14.4分钟 |
| 总时间 | 约2小时43分 |
| 实际用途 | 常用于比喻时间快或事情发生迅速 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