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太原理工大学简介】太原理工大学是山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,也是国家“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”(小211)重点支持的高校。学校始建于1942年,前身为国立山西大学工学院,历经多次更名与合并,于2000年由原太原工业大学、山西矿业学院和山西省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而成。
作为一所以工为主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,太原理工大学在教学、科研、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,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。
一、学校概况
| 项目 | 内容 |
| 学校全称 | 太原理工大学 |
| 建校时间 | 1942年 |
| 现任校长 | 郑强(2023年任职) |
| 校训 | 敬业、严谨、求实、创新 |
| 所在地 | 山西省太原市 |
| 办学层次 | 本科、硕士、博士 |
| 国家重点学科 | 无(但有多个省级重点学科) |
| 国家级特色专业 | 化学工程与工艺、采矿工程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 |
二、学科建设
太原理工大学现有18个学院,涵盖工、理、文、管、法、经、教育等多个学科门类。其中,工程学、材料科学、化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%。
| 学科类别 | 主要专业示例 |
| 工学类 | 机械工程、电气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土木工程等 |
| 理学类 | 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、生物科学等 |
| 管理学类 | 工商管理、会计学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 |
| 文学类 | 汉语言文学、新闻学、英语等 |
| 法学类 | 法学、社会学、公共事业管理等 |
三、科研平台
学校拥有多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,科研实力雄厚,尤其在煤炭能源、新材料、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。
| 科研平台名称 | 类型 | 成立时间 |
|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| 国家重点实验室 | 2015年 |
|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|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| 2007年 |
| 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| 省级重点实验室 | 2010年 |
|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中心 |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| 2018年 |
四、师资力量
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000人,其中专任教师约2000人,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数量逐年增长。拥有一批国家级、省级教学名师和科技创新团队。
| 教师类型 | 人数 | 占比 |
| 正高级职称 | 600余人 | 约30% |
| 副高级职称 | 900余人 | 约45% |
| 博士学位教师 | 1200余人 | 约60% |
| 省级以上人才 | 100余人 | 约5% |
五、学生情况
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、研究生约3.5万人,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%以上,部分专业就业质量高,深受用人单位欢迎。
| 数据类别 | 数量 |
| 全日制本科生 | 约2.5万人 |
| 硕士研究生 | 约6000人 |
| 博士研究生 | 约500人 |
| 就业率(近三年平均) | 约92% |
六、校园文化
太原理工大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,校园文化丰富多彩,设有各类学生社团、志愿服务组织、学术竞赛平台等,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。
总结
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山西省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,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,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,努力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,为国家和区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