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丘之貉意思】“一丘之貉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那些在行为、思想或品行上极为相似、甚至同流合污的人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典故,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来批评某些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不良联系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一丘之貉 |
拼音 | yī qiū zhī hé |
释义 | 比喻同一类人,彼此之间没有区别,常带有贬义,指坏人或行为不端的人互相勾结。 |
出处 | 《汉书·杨恽传》:“今子欲使吾为赵王长史,而子与吾俱为列卿,此真一丘之貉也。”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多用于贬义 |
近义词 | 同流合污、沆瀣一气、臭味相投 |
反义词 | 良师益友、志同道合、洁身自好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一丘之貉”最早出自《汉书》,原意是说两个人都处于相同的境地,就像同一座山中的狐狸一样,彼此相似。后来,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对一群行为不端、道德低下之人的一种讽刺和批评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一丘之貉”多用于描述某些组织、团体或社会现象中,成员之间缺乏原则、相互包庇、共同作恶的情况。例如,在一些腐败案件中,人们常用“一丘之貉”来形容涉案人员之间的关系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批评社会现象 | “这些官员贪污受贿,真是‘一丘之貉’,毫无底线。” |
描述不良团伙 | “他们几个经常一起作案,简直是‘一丘之貉’。” |
讽刺无原则者 | “他和那帮人混在一起,真是‘一丘之貉’。” |
四、注意事项
1. 语义明确:该成语多用于负面评价,使用时需注意场合。
2. 避免滥用:虽然可以形象表达,但不应随意用于形容普通朋友或同事。
3. 搭配得当:通常与“都是”、“全是”等词语连用,增强语气。
总结
“一丘之貉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,不仅表达了对同类人的批评,也反映了汉语中对群体行为的深刻观察。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,合理使用这一成语,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