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厚颜无耻出处于哪里】“厚颜无耻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不知羞耻、脸皮厚。这个成语的出处和演变过程在历史文献中有着明确的记载。以下是对该成语来源的总结与分析。
一、成语来源总结
“厚颜无耻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原文为:“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今君与廉颇同列,廉君宣恶言,而君畏匿之,恐惧殊甚。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相乎!臣请就汤镬。”
这段话中并未直接出现“厚颜无耻”,但后人根据类似语境发展出了这一成语。其真正的使用则是在后世文人的作品中逐渐成型,尤其在宋代以后广泛流传。
“厚颜”意为脸皮厚,“无耻”指没有羞耻心,合起来就是形容一个人毫无廉耻、不知羞耻。
二、成语出处与演变
成语 | 出处文献 | 出处原文 | 含义解释 | 使用背景 |
厚颜无耻 | 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| “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……” | 脸皮厚、无羞耻之心 | 形容人不知廉耻、行为卑劣 |
厚颜无耻 | 宋代文人笔记 | “厚颜无耻,不知自省” | 强调道德缺失 | 多用于批评他人行为不端 |
厚颜无耻 | 现代汉语词典 | 释义:形容人不知羞耻,脸皮厚 | 普通口语与书面语常用 | 日常交流、文学作品中常见 |
三、成语用法与意义
“厚颜无耻”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多用于批评那些行为不当、缺乏道德底线的人。例如:
- 他在公开场合撒谎,还厚颜无耻地为自己辩护。
- 这种行为简直厚颜无耻,令人作呕。
该成语不仅用于描述个人行为,有时也用于批评社会现象或政治人物,强调其道德上的缺失。
四、总结
“厚颜无耻”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,源自古代文献中的道德批判,经过长期演变,已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道德底线的关注,也反映了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的丰富与发展。
通过了解“厚颜无耻”的来源与演变,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,也能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