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课文拿来主义义主要内容】《拿来主义》是鲁迅于1934年发表的一篇杂文,文章通过批判当时中国社会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和排斥的态度,提出了“拿来主义”的主张。鲁迅认为,面对外来文化,不能一味地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,而应有选择地吸收、改造,以服务于本国的文化发展。
一、文章主要
内容要点 | 具体说明 |
背景 | 鲁迅写作此文时,中国社会存在两种极端倾向:一种是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,另一种是对传统文化的盲目排斥。 |
核心观点 | 提出“拿来主义”,主张对外国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,不能全盘西化,也不能完全拒绝。 |
批判对象 | 批判了“送去主义”(盲目送礼)和“闭关主义”(盲目排外),指出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。 |
具体表现 | 举例说明“送去主义”如送古董、送活人等,以及“送来主义”如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。 |
拿来主义的定义 | 强调“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”,即要独立思考,有辨别地吸收外来文化。 |
目的 | 倡导建立一种开放但有选择的文化态度,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。 |
二、文章结构简析
1. 引言:提出问题,指出当时社会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。
2. 分析:分别批判“送去主义”和“送来主义”,指出其危害。
3. 提出主张:提出“拿来主义”的理念,强调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。
4. 结论:呼吁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,推动国家文化进步。
三、现实意义
《拿来主义》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对于今天的文化交流、思想开放依然具有启发作用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外来文化时,应保持理性、独立判断,避免盲从或排斥,真正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。
总结:《拿来主义》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文章,倡导在文化交流中保持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,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潮中的重要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