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综合 > 甄选问答 >

推敲的典故简介

2025-08-24 00:12:29

问题描述:

推敲的典故简介,急!求解答,求别让我白等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8-24 00:12:29

推敲的典故简介】“推敲”一词源自唐代诗人贾岛的一段创作经历,是文学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诗歌语言的严谨态度,也反映了创作过程中反复斟酌、精益求精的精神。这个故事被广泛传颂,成为后人学习写作时的重要参考。

一、典故总结

贾岛是唐代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,他写诗非常讲究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。据《唐才子传》记载,他在创作《题李凝幽居》一诗时,其中一句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,原本是“僧推月下门”。后来他在反复思考中觉得“推”字不如“敲”字贴切,因为“敲”字更能表现出夜晚寺庙的静谧与声音的清晰。于是,他便在街上一边走一边比划“推”和“敲”的动作,引得路人围观,甚至惊动了当时的京兆尹韩愈。

韩愈听完贾岛的解释后,认为“敲”字确实更合适,并建议他采用“敲”字。从此,“推敲”便成为人们形容写作时反复斟酌词语的代名词。

二、推敲典故简表

项目 内容说明
典故来源 唐代诗人贾岛创作《题李凝幽居》时的用词斟酌过程
原句 “鸟宿池边树,僧推月下门”
修改后 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
人物 贾岛(诗人)、韩愈(官员、文学家)
故事背景 贾岛在创作中反复推敲诗句中的用词,最终决定使用“敲”字
成语含义 指写文章或说话时对词语的反复琢磨和选择
文学意义 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语言艺术的追求,强调细致入微的创作态度
后世影响 成为文学创作中精益求精精神的象征,常用于鼓励作者认真打磨作品

三、结语

“推敲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创作态度。它告诉我们,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诞生于反复推敲与深思熟虑之中。贾岛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写作者,在语言的海洋中不断探索、精进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