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】“始作俑者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原意是指第一个用陶俑殉葬的人,后来引申为某种不良行为或坏事的发起者、首犯。这个成语多用于贬义,带有批评和指责的意味。
一、
“始作俑者”字面意思是“第一个制作殉葬陶俑的人”,最早出现在《孟子》中,用来讽刺那些开创恶劣先例的人。在现代汉语中,它常被用来指代某件坏事或不良现象的最初发起者,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。
这个成语不仅强调了“首创”的角色,还暗示了这种行为对后续发展的负面影响。因此,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或误解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始作俑者 |
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|
字面意思 | 第一个制作殉葬陶俑的人 |
引申含义 | 指某件坏事或不良行为的发起者、首犯 |
用法 | 多用于贬义,表示对不良行为的批评 |
使用场景 | 批评某人是某个问题的根源或引发者 |
近义词 | 首恶、罪魁祸首 |
反义词 | 后继者、追随者 |
注意事项 | 用于负面语境,不宜用于中性或正面场合 |
三、延伸理解
在实际使用中,“始作俑者”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评判色彩。例如:“这次公司财务造假事件的始作俑者,就是那位财务主管。”这句话不仅指出责任归属,也隐含了对其行为的否定。
此外,该成语也可用于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分析中,帮助人们理解某些问题的起源与影响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始作俑者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。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