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的经典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为了事业或理想,竭尽全力、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这句话最早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《后出师表》,原文为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”
虽然原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完整表述,但后人根据其精神内涵提炼出了这句成语,用来赞颂那些忠心耿耿、无私奉献的人。
“鞠躬尽瘁”中的“鞠躬”,原意是指弯腰行礼,引申为尽心尽力;“尽瘁”则是指竭尽心力、耗尽精力。“死而后已”则表示直到生命结束才停止努力。整句话表达了一种至死方休、全力以赴的精神状态。
在现代社会,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被广泛用于赞美那些在岗位上默默奉献、不计得失的工作者。无论是科研人员、教师、医生,还是基层干部,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种精神。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,但却用平凡的坚持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。
当然,这种精神也提醒我们,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,避免过度透支自己。真正的奉献,并不是盲目地牺牲一切,而是在尽责的同时,也要懂得关爱自己、珍惜生命。
总之,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,更是一种人生境界。它鼓励人们在面对责任和使命时,能够勇往直前、无怨无悔,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。